咖啡葉茶簡介 - 問世必經的檢驗之路|一口入喉,回甘又心安《咖啡葉茶》系列專題 (1)|@吳朵兒記事


撰文、攝影:吳筱翎

原文刊載於《C³offee 咖啡誌》第十三期『吳朵兒記事』專欄


  台灣人愛品嚐咖啡,愛茶成癡更像是全民運動。2017年據統計,一年咖啡商機高達700億。而根據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統計,2016年台灣茶產值創新高,年產值達到一千五百億元。世界三大飲料(無酒精)-咖啡與茶皆榜上有名,在當代台灣不僅正站在消費浪頭上,還同時是台灣在地即有種植、生產的優質農產品。

  在傳統的市場行銷分析中,往往將同是消費性 / 提神飲品的茶與咖啡視為直接競爭的替代品,然而您是否能想像,透過台灣純熟深厚的製茶技術,結合新興種植的咖啡作物,會延生什麼樣的新飲食風貌呢?


咖啡葉茶-台灣備受矚目的下一波飲品素材

  由咖啡樹葉歷經「萎凋、發酵、揉捻、烘焙、乾燥」等製程後,所製成的咖啡葉茶,目前已被證實富含高度綠原酸、芒果苷(素)、檞皮苷(素)等成分,具有高抗氧化、調降血脂等功效。

那麼為何咖啡葉茶尚未在台普及呢?

  台灣由於過去並無引用咖啡葉茶的傳統與相關具體的文獻記載,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規定,屬於「非傳統性食品原料」,由於相關試驗報告正在檢驗中,也還未通過刊登於「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」,因此在台灣的銷售尚未合法

全民的食安把關,在咖啡葉茶的相關檢驗,將由誰肩負研究與把關呢?

  本次感謝《咖啡誌》侯主編居中牽線,讓筆者有幸前往行政院農委會-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,拜訪所長費雯綺女士,以及專訪負責咖啡葉茶毒性試驗的應用毒理組楊俊宏博士。




台灣的專任植物醫師-行政院農委會-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 

 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(Taiwan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Toxic Substances Research Instute)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,成立於民國 74 年,至今已有 33 年的歷史。

  費雯綺所長在受訪時介紹,目前技術單位共分為五組,包含檢驗、標準訂定的「檢驗研發組」、評估藥毒物對人畜健康、風險評估、環境危害等試驗評估的「安全評估組」、各項製劑研究與開發的「安全資材組」、農藥防疫相關研究的「應用技術組」、以及負責資訊整合、諮詢服務的「技術服務組」。

  所長指出,政府近年來鼓勵農民種植替代檳榔的作物。支持檳榔廢園,改種油茶、咖啡等,使得咖啡種植大興。目前在跟咖啡政策相關的公部門之中,除了農事所、茶改場之外,藥毒所由於扮演植物醫生的角色,發揮的功能偏向安全性的把關。例如肩負咖啡豆、咖啡葉等新產品相關的動物安全實驗、作物病蟲害的藥物制度、生物性產品、微生物、天然素材、有機等農業方法施行在咖啡種植的研究等。



本次「一口入喉,回甘又心安《咖啡葉茶》系列專題」共有五篇專文,帶領咖啡與茶的愛好者們,深入了解「咖啡葉茶」這個新興飲品。

在下一篇章中,將接著為讀者介紹咖啡葉茶的「開發瓶頸」。

咖啡葉茶的開發瓶頸|一口入喉,回甘又心安《咖啡葉茶》系列專題 (2)



◤延伸閱讀-來自衛福部官網最新消息◢

「為確保食品安全及兼顧產業發展,衛生福利部(下稱衛福部)於109年8月20日預告訂定『食品原料咖啡葉(Coffea arabica、Coffea canephora)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』草案,未來咖啡葉要當作食品原料使用的話,須為阿拉比卡及羅布斯塔品種,且只能作為沖泡茶飲之原料使用,同時也必須標示『孩童、孕婦及授乳者應避免食用』警語字樣。

  『咖啡葉』並不是咖啡樹傳統供食用之部位,為提高咖啡樹的經濟利用價值並促進產業發展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向衛福部申請『咖啡葉』作為食品原料使用,經依『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』評估程序及衛福部『食品衛生安全與營養諮議會』審查通過,確認咖啡葉之食用安全性。」

楊俊宏博士並補充說明:以上今年8月新聞只是公告,需等正式相關規範出來,才能正式販售咖啡葉茶相關產品。


本文刊載於《C³offee 咖啡誌》第十三期專欄 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