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吳朵兒記事] 爸爸泡的咖啡席

今天是父親節,理應要親手泡杯好喝的咖啡慰勞爸爸,只不過在我們家,執壺的通常是老爸本人,而且泡咖啡的方式,很有味道。前一陣子,常常與咖啡圈的好友討論精品咖啡結合茶席的可能。昨夜想起了爸爸泡的咖啡,靈光一閃,這不就是咖啡席嗎?只是它的展演是如此融入生活,以至於我根本沒發現。


用的一樣是我們平常喝茶的茶杯
墊著的一樣是泡茶時的茶巾
只是茶巾上的茶壺、茶海
變成了濾杯、下壺

隔熱墊上從大水壺
變成了手沖壺

否則,這沖煮場景,跟我們從小到大泡茶氛圍一模一樣:茶師 / 咖啡師(我老爸)先詢問在座諸君(也就我媽、我弟、我)「今天想喝什麼?」,然後依照這場茶席是上午、下午(早上正需要醒腦、下午怕睡不著)、搭配什麼點心、還過多久要吃飯,來決定泡哪一支茶 / 咖啡豆。

確認顧客需求後,爸爸拿出今日要沖煮的主角,倒進萃取系統內。茶葉就進茶壺,咖啡豆則先進手搖磨豆機。不變的是,無論茶葉或咖啡,爸爸總會先聞後讚聲:「嗯~五ㄆㄤ喔~」(台:有香喔)

接著是熱水上桌,一聲「燒喔~」提醒眾人閃邊,提著剛燒開的笛音壺來到茶桌旁。想當然爾,爸爸沖咖啡是沒有在量水溫的,如同兒時在阿公家,阿公、大伯泡茶時的悠然。對大家來說,茶是主題、人是主角,家人們因為「要泡茶囉~」而從各自的房間齊聚客廳,喝茶、嗑點心、享受聊天時光。在這二~三個小時的儀式裡,茶就在眾人對話來回間,一泡沖過一泡,從生茶泡到熟茶(好似水洗先沖、日曬咖啡最後)。執壺者不刻意精細地記下每一個參數,但透過自己的品味、眾人偶爾提出的回饋「好啉(好喝)!」、「茶米吶親像放太少」(茶葉好像放太少了)、「小寡浸到啊」(茶葉稍微浸泡過頭了,要早點倒出來啊!),來一次次微調下一輪的沖煮。茶的沖泡放在心裏,主要的時間還是和大家相抬槓。

(我爸則每次都是放太多茶葉的那一位)


從小,茶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,也忘了幾歲開始喝茶,我想自幼在阿公阿嬤家長大的我,必定是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了吧!(即使大人阻止,我一定也有找機會偷喝的!看看我那三不五時湊過來搶我咖啡喝的女兒。)泡茶是種家人文化的傳承,不管時空更迭,是三十年前嘉義的三合院、二十年前在台中舊家和爸爸一起泡茶邊看電視機裡的美少女戰士、還是現在帶女兒回娘家時,爸媽一如往昔的擺盤。

七、八年前(應該也就是我從紐約回來,投身咖啡產業時),爸爸開始自己泡咖啡。起初也是用不鏽鋼的大水壺,「涮~」的一聲大水注往下「衝」咖啡粉。而且只沖一輪不夠,喝到一半,見他又提起水壺,霎時就沖過的咖啡粉再沖一輪。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沖法時,我跟媽媽都瞪大了眼睛,連忙想阻止他;後來想想:「對耶,有何不可?」當代的咖啡萃取法多源自西方,習慣一次沖煮完畢;如果我們就來試試東方茶席,一輪、兩輪、三輪,感受每一輪不同的味道,直到覺得過萃了、不好喝了,再換下一支豆子,或許也很有意思。(但坦白說,我一開始還是有些忐忑,是等到見豐原的咖啡葉 - 葉教授也實驗這麼做之後,才稍稍鬆了口氣。)

如同茶席的咖啡出杯,爸爸的咖啡席,好處是眾人共飲,每人一個小杯,喝多喝少自行控制,「一杯兩三百 cc 又一定得喝完」的壓力全無。不喜歡的一小杯淺嚐味道即止,喜歡的就自己勤勞些多倒幾杯。一個午間下來,悠閒地品嘗到二~三個批次的咖啡,再配上媽媽精心準備的茶點,心裡跟胃裡都是滿足的。

印象中,爸爸從沒說過,哪一支茶或咖啡不好喝。或許是他誠心欣賞每一杯的優點、或許是因為他為人敦厚、也或許是他希望同桌一起共飲的我們,在茶席與咖啡席之間都是享受輕鬆、歡愉的氛圍。的確,如今回想起來,在家泡茶與泡咖啡的時光,連結的記憶都是快樂、舒適的。我想,這位茶師 / 咖啡師的功力與心意,厥功甚偉。

祝福這位在我生命中
總扮演快樂茶師 / 咖啡師的爸爸,父親節快樂


女兒  筱翎 2020.0808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