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如何遠端工作?給遠端與在家工作者的 4 個建議與 N個小技巧
隨著武漢肺炎爆發後,各國陸續頒布有關在家工作的鼓勵或規定。使得 #在家工作 或 #遠端工作,成為最近的熱門關鍵字。
因為工作屬性以及個性使然,
沒想到我在職場也默默累積了近八年的遠端工作經驗。
工作場所從 飛機、高鐵、咖啡館、飯店、醫院候診的診間 ...
可說是無所不能工作!
由於在多年的測試下,發現在家工作其實能有效提升 專注度、工作與溝通效率,也因此在武漢肺炎爆發前幾年,我就跟老闆申請,每週至少有一天在家工作!
(真是個超級熱愛遠端工作的代表)
最克難時,只要一個筆電與一杯咖啡,席地而坐,就可以效率開工! 更何況是在家呢! |
由於在多年的測試下,發現在家工作其實能有效提升 專注度、工作與溝通效率,也因此在武漢肺炎爆發前幾年,我就跟老闆申請,每週至少有一天在家工作!
(真是個超級熱愛遠端工作的代表)
那麼究竟,在家與遠端工作要如何專注又有效率呢?
以下是分享給大家的四個建議:
1. 打造有利工作的環境
巧妙但有感地劃分空間!
一句老話:「身體是誠實的!」,許多時候往往在家工作第一關,就是面對亂糟糟的房間內,無處可工作,提不起勁;索性帶著筆電奪門而出,找個咖啡館工作。
因此,若有打算長期在家工作,劃分「獨立的工作區域」是必要的!
在這個獨立的工作區域中,大家可以想像同時有「拉力」與「推力」加諸工作者身上 - 「拉力」就是把你 / 妳從工作環境中拉離的誘因(例如令人分心的事物),「推力」則是讓妳 / 你不想再待在工作場域內的芒刺(例如慢到靠北的網速)。
所以,一個成功的獨立工作區
就是讓「拉力與推力都最小化」!
以我為例,由於我與老公都有在家工作的需求,但目前尚與其他室友合租公寓,因此我們將工作區規劃在臥室內 - 直接將房間一分為二,中間以 矮櫃 區隔,一邊是床,另一邊則是兩張背對背的工作桌。盡量加大「床 - 工作桌」的距離,劃分楚河漢界難以逾越的界線(想必大家都有過,工作到一半煩躁症發作,站起來跳到床上的經驗吧~嘿嘿嘿)。
Tip! 小技巧!
當同時有兩人以上需要在家工作時,背對背的工作桌設置是個好選項。可以減少彼此的干擾(有時總是會想偷看別人在幹嘛~對吧!),還能在保持雙方都有足夠空間挪移座椅的前提下,最小化使用的空間。一舉兩得!
另外,由於在家難免有各種雜物容易使人分心,使用小物劃分空間 也是非常有效的做法。舉凡小盆栽、並排的 L 型雜誌架、相框、背板(例如 IKEA 的 SKÅDIS系列隔板)、寫著激勵小語的便條紙 ... 都是不錯的選擇。目的在於阻隔飄移的視線,並有效將心思拉回工作中。
Tip! 小技巧!
適時給予自己正向激勵,讓工作出神時,不至於將心思花在頹喪、抱怨等負面情緒中。我會在相框中放著深愛的家人(想想努力工作打拚為了誰!)或是放本景仰對象的書(例如Facebook 營運長 - 桑德伯格 的《挺身而進》(LEAN IN)。在自黏性便條紙寫上激勵小語也是非常棒的選擇!舉凡電腦螢幕邊框、書櫃、房門,都是為自己打造激勵小站的好地方。
掌握網路不焦慮!
現代人的職場倚重團隊合作與雲端服務,順暢穩定的網路當然是遠端工作的必需品。預測網路穩定與否,以及 永遠有第二方案(Plan B)是我開工前會先思考的兩件事。
如果是遠端工作,我通常都會快速將手邊的工作分成兩類:「需要網路」與「不需要網路」。在網路順暢時優先處理「需要網路」的事項,而在網路不穩時趕緊處理「不需要網路」的內容。例如在搭乘高鐵時,我會利用網路順暢的路段趕緊聯繫客戶、團隊討論、收發 email,而在可預期網路悲劇的路段(例如新竹 - 台中多隧道的區間)專注撰寫文章、編輯簡報或閱讀。
如果是在家工作,通常以台灣各地現階段的網路基礎建設,應該都能負荷基本的網路流量。然而有時難以避免如果街坊鄰居們都同時在家工作,或是室友正好在收看《愛的迫降》,網速可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。此時 第二方案(Plan B)指的就是,能快速轉換至第二個網路選項:例如個人手機門號是否有吃到飽的 4 G 訊號源?或是住家鄰近網速夠快的咖啡館。事先想好這些方案,就能在面對住家網速突然卡關時,從容轉換。
Tip! 小技巧!
符合人體工學的工作桌!
即便是在家,也為自己投資一套符合人體工學的工作桌。符合人體工學的幾個基本條件包含:手肘與桌子高度一致、椅子與膝蓋離地高度相同(讓手肘與膝蓋都能輕鬆自然垂直)。(可以參考:不想再腰痠背痛手腕疼,你選對書桌跟椅子的高度了嗎?)
我自己的投資包含:
桌面夠大的工作桌、大型外接螢幕(可將筆電投影至螢幕上=擁有雙螢幕)、可升降的椅子、可調角度的擱腳凳、好用的無線鍵盤與滑鼠
(4/12 更新:目前我使用的電腦椅是「Enjoy-專業旗艦版(鋁合金椅腳)黑色」這一款(Pchome 特價時購入&附贈踏腳墊)搭配 Costco 的 Airia Living 記憶棉坐墊)
而我的下一個想要入手的工作利器則是
「可升降的工作桌」!
「可升降的工作桌」!
2. 建立提升專注力的習慣
居家工作 SOP - 讓身心都進入狀況的儀式
無論是在家、遠端或進辦公室工作,不少人都習慣藉由「儀式」,讓自己進入工作狀態。只是辦公室工作往往有許多現成的儀式(例如打卡的瞬間),而在家與遠端工作則有賴自己花些小巧思,建立簡單可每日複製又不容易分心的儀式。
靜坐 與 泡咖啡,
是我最常用來讓自己進入工作模式的儀式。
Tip! 小技巧!
靜坐或冥想能有助放鬆、訓練專注以及正向思考。我通常會安排在早上一起床時開始「靜坐 - 簡單的瑜伽伸展(如拜日式) - 早餐 / 工作」。坊間對如何靜坐或冥想有非常多相關書籍,我自己目前則是參考包括:楊定一博士的《真原醫》、【當和尚遇到鑽石3】《瑜伽真的有用嗎?》以及《西藏生死書》等書中提及的方法。
Tip! 小技巧!
咖啡是我工作時不可或缺的精神良伴,因此「泡咖啡」也就變成既療癒也實用的開工儀式。
[早晨工作前]
我通常會選擇能快速完成沖煮的「掛耳包」,以求在早上思緒最敏捷之時,把握黃金時間進入工作狀態。
通常會在下午開工前,預留比較長的時間(大約 15 分鐘)來手沖咖啡。一方面剛吃完午餐,稍微走動站立助消化,可以讓稍後坐著工作比較舒適;二方面也可以讓剛經過午休的心神,透過手沖咖啡稍微收斂,準備投入下一段聚精會神的工作狀態。
善用有利專注的白噪音
相信每個人在工作時,都有各自對「背景音樂」的喜好。通常我會針對我現下工作的內容,選擇搭配不同的背景音樂,範圍廣自古典樂、搖滾樂、到英文版的 Podcast 皆有。但有時若遇到:一時想不到要聽的音樂,或是多人一起工作,這時候推薦一個好方法,就是直接把「咖啡館」搬回家 - 有些音樂串流平台上,有 咖啡館音樂清單 的歌單,而近來,更有朋友推薦我一個好選項:咖啡館實況收音 - 例如 Coffitivity 就是一個這樣的服務。打開網站就可以選擇播放在早晨(Morning Murmur)、忙碌午休(Lunchtime Lounge)等不同時刻的咖啡館收音,戴上耳機,就宛如自己置身在咖啡館中(甚至還可以聽到磨豆機的聲音呢!)
Tip! 小技巧!
我會將常用的工作白噪音連結儲存到瀏覽器中的「書籤」功能:例如 CNN - Anderson Cooper 360° 以及剛剛上述的 Coffitivity 。每天只要一打開電腦,就可以在 30 秒內開始播放工作背景白噪音,而且杜絕搜尋過程可能的分心。
3. 良好且明確的時間管理
善用蕃茄鐘
看到「蕃茄鐘」,不曉得大家會不會心中 OS:
「噢呦~又來了!又是蕃茄鐘!」
「噢呦~又來了!又是蕃茄鐘!」
過去我也曾一度懷疑蕃茄鐘到底有沒有效?不過後來結合了兩個使用技巧後,就體會到其好用之處了:
蕃茄鐘 Tip 1! 小技巧!-
蕃茄鐘 Tip 2! 小技巧!-
「我自己採取的方法叫做「番茄鐘」,大家傳訊息與寫 Email 給我,我一定回、一定看,但我一定半小時後才回;也就是說在每個整點開始到 25 分時,我就是很專心在做工作或是其他事情。
例如,我在上班時間做研究,或是探討事情讀論文,絕對不會讓手機或是其他來干擾我;但是我很準時,到 25 分時,就會去看手機或是檢查電子郵件,這時我就有 5 分鐘處理中斷的事情;然後我再處理下一個 25 分鐘專注的事情,然後再 5 分鐘被打擾。
從同事角度來看,我還是半小時就一定會回答他的訊息,只是這半小時內,高達 25 分鐘我不會被打斷,這個非常重要。大家如果能設定這樣的邊界,從這樣精神衛生角度來看,就不會有腦海裡明明在想其他事情,卻被迫要處理這件事,結果兩邊都處理不好,也比較有放鬆的可能性。」
[使用手機「倒數」功能或是蕃茄鐘 APP]
在蕃茄鐘週期內(我通常會設定 25 分鐘)力求絕對專心,因此我會打開手機的時鐘,設定倒數 25 分鐘,或是使用蕃茄鐘 APP(朋友推薦了一款 APP - 「潮汐」,個人覺得非常好用。可以自由設定蕃茄鐘週期長短,在專注時間內還可以選擇各種白噪音)。
蕃茄鐘 Tip 2! 小技巧!-
[參考唐鳳的番茄時鐘法]
前陣子在 TechNews 科技新報的唐鳳專訪中,赫然發現原來唐鳳也會使用蕃茄鐘,而且他提到了一個關鍵:在蕃茄鐘的 25 分鐘內,完全不分心去處理訊息。
以下節錄對我來說最有幫助的一段分享
(取自〈20 年都遠距工作,唐鳳:我採用番茄時鐘法〉)
(取自〈20 年都遠距工作,唐鳳:我採用番茄時鐘法〉)
例如,我在上班時間做研究,或是探討事情讀論文,絕對不會讓手機或是其他來干擾我;但是我很準時,到 25 分時,就會去看手機或是檢查電子郵件,這時我就有 5 分鐘處理中斷的事情;然後我再處理下一個 25 分鐘專注的事情,然後再 5 分鐘被打擾。
從同事角度來看,我還是半小時就一定會回答他的訊息,只是這半小時內,高達 25 分鐘我不會被打斷,這個非常重要。大家如果能設定這樣的邊界,從這樣精神衛生角度來看,就不會有腦海裡明明在想其他事情,卻被迫要處理這件事,結果兩邊都處理不好,也比較有放鬆的可能性。」
遠端 / 在家工作相較辦公室而言,比較不容易因人際互動而分心,但仍難免被同事、主管間的訊息或電話而打斷。因此我會規劃較長的 塊狀時間,預計處理應避免分心的龐雜工作(例如 AR 帳款),我也會在團隊共用的電子日曆(Google Calendar)上直接將預計要專注的時段框起,註明 "Eleanor is Focusing on AR - No Interruption"(正在專注處理應收帳款 - 請勿打擾)。並預先寄送邀請給與我聯繫需求的老闆與工作夥伴,讓他們知道在這個時段,我將會需要絕對的專注。
Tip ! 小技巧
Tip ! 小技巧
我甚至會在專注時段開始前的 1 ~ 2 個小時,再次在工作的 line 群組內再次預告作為緩衝時間,簡單報告為什麼該時段我需要「零打擾」;並提醒我的合作夥伴們,如果真有緊急事情需要找我,請趕快在專注時段開始前進行討論。
4. 維持健康有活力的飲食
預備可快速開吃的模組化早餐
「一日之計在於晨」這句話即使套用在遠端 / 在家工作也是正確無誤。
「剛醒來是創造力最豐沛的時候:因為我睡前會把所有的信都回完、然後把所有代辦的事項全部都做完,今日事今日畢嘛!所以醒來的時候,好像一個空白的畫布一樣 ...... 其實是最有靈感的時候!這時候如果我跑去吃一些東西的話,好像這個靈感就變成是在想食物,就不是在想事情了。所以 (我) 就會把那天要做的事情,大概都先框列到一個程度了,我再吃個早午餐或午餐。」
然而 ...... 像我這樣一個重吃與重咖啡的人,有時候美味的早餐甚至是我潛意識裡起床的動力(幾乎無法不吃早餐啊!)因此,我會準備 可以快速開吃的模組化早餐。例如優格+堅果、已經分裝好份量的蔬果(直接一早打成蔬果汁快速飲用)、高蛋白的豆漿、沖泡式的糙米麩或杏仁粉等等。
Tip ! 小技巧
在睡前,我會先將最重要優先的待辦事項,羅列在記事本或便條紙,貼在桌上,如此一來,即使隔天一早醒來開工之前,有哪些緊急事項竄出,都不怕忘記原本安排最重要的當日應辦事項。
攝取足夠的水分
在家工作久了,慢慢發現自己有時過於專注,反而減少了像在辦公室起來活動或前往茶水間倒水的機會,默默地也減少了攝取的水分。如果是以在室內活動為主,沒有戶外運動流汗的情形下,成年人每日應攝取的水分可以概略以「體重每公斤乘以 30 cc」為每日應飲用水量。例如體重如果是 50 公斤,則每日應飲用的水量就是 1,500 cc。飲用足夠的水量,加上按時排尿不憋尿,才能確保身體代謝與泌尿道健康。
Tip ! 小技巧
健康少量的工作零食
在家工作久了,慢慢發現自己有時過於專注,反而減少了像在辦公室起來活動或前往茶水間倒水的機會,默默地也減少了攝取的水分。如果是以在室內活動為主,沒有戶外運動流汗的情形下,成年人每日應攝取的水分可以概略以「體重每公斤乘以 30 cc」為每日應飲用水量。例如體重如果是 50 公斤,則每日應飲用的水量就是 1,500 cc。飲用足夠的水量,加上按時排尿不憋尿,才能確保身體代謝與泌尿道健康。
Tip ! 小技巧
我會準備較大容量,至少滿足我每日飲用水量二分之一的水壺(假設我每日飲水量是 1,500 cc,那飲水瓶容量至少 750 cc),這樣只要早上喝完一壺,下午再喝完一壺,就可以確保達到當日應攝取水分了!
有時候遇到工作壓力大,嘴饞想吃零食也無可厚非。如果是嘴饞想咬咬東西,我先生的法寶是 無糖口香糖;我自己則是 無調味堅果 或 切塊的低糖份水果(非常推薦芭樂,爽脆又富含維他命C呢!)
Tip ! 小技巧
Tip ! 小技巧
然而,有時候想吃萬惡垃圾食物的欲望一來,真是擋也擋不住。前陣子我剛發現的驚人秘訣,是直接拿出一把廚房剪刀✂️,把垃圾食物(例如鹹酥雞、蒟蒻乾、或鱈魚香絲)再剪成更小塊。這樣就可以減緩消滅它的速度,有效延長咀嚼的時間!!! 同時提升飽足感與滿足啊!
吳朵兒 2020. Mar. 30
/作者簡介/
現職 Ergos Coffee 亞太區副總,持續推動生豆產地直接貿易。從學生時代就樂於斜槓人生 - 大學畢業自政大雙主修英語與企管,碩士則畢業於台大商研所。曾獲大專優秀青年以及總統獎學金赴紐約進修。自2013 年起,創立《吳朵兒記事》部落格分享咖啡資訊。持續在國內外擔任評審、講者、專欄作家、咖啡賽事主持人、活動企劃、咖啡旅行家 ... 等;相信「愛咖啡的心,能為我們帶來更美好的世界」。
CQI Q grader
現職 Ergos Coffee 亞太區副總,持續推動生豆產地直接貿易。從學生時代就樂於斜槓人生 - 大學畢業自政大雙主修英語與企管,碩士則畢業於台大商研所。曾獲大專優秀青年以及總統獎學金赴紐約進修。自2013 年起,創立《吳朵兒記事》部落格分享咖啡資訊。持續在國內外擔任評審、講者、專欄作家、咖啡賽事主持人、活動企劃、咖啡旅行家 ... 等;相信「愛咖啡的心,能為我們帶來更美好的世界」。
CQI Q grader
/SCAE Green Coffee & Sensory level II
/IICCT Level I
留言